close

【教養觀念不可不知】
兒童心理學界大團結

文/顏擇雅(雅言創辦人)

兒童心理學界大團結我可以預見在《教養大震撼》出版之後,書中許多最震撼的科學新知一定會陸續傳進許多沒讀過書的人耳裡。也許是口耳相傳,也許是網路轉寄,很多人可能都會聽到以下這些:「常讚美小孩會害小孩沒出息」、「貼心奶爸帶出壞小孩」、「EQ是騙人的」、「小孩騙你代表尊重」、「兒童閱讀也有壞處」等等。聽起來實在太違反常理,一定有父母會嗤之以鼻,覺得這本書一定是語不驚人死不休,聽聽就好,不值一讀。更糟的,是做父母的可能太過心急,心想既然知道了,不必等看過書就應該急著實踐,決定從此再也不讚美小孩,再也不做貼心奶爸,不再注意小孩的情緒管理,也不想再管小孩有沒說謊。


兩種反應都非常危險。先說危言聳聽的部份,這本書在美國造成轟動,絕不只是因為內容匪夷所思。這本書奇特的,是把獲得如此驚人結果的科學過程全都交代清楚。即連科學家自己寫的書,內容也鮮少寫出這麼多各式各樣實驗的過程。就算身邊沒小孩,對親子教養全無興趣的讀者,讀到書中介紹的科學過程也會大開眼界:「原來兒童心理學是一門這麼有趣的科學,有這麼多的驚嘆號!」


作者在結語中說,選這個時間寫這本書是幸運的,因為兒童發展心理學剛好在最近十年產生質量上的大突破。突破的原因書中提了兩個:一是科技的進展,像書中常提到的「功能性磁核共振成像器」(fMRI)在十幾年前就沒有。沒有這種機器根本不能做「聰明(或毅力)是在大腦中的哪裡」這種研究。一是研究方向或方法的翻新,科學家的不再只是在精神科醫師的病患中找研究對象,改而到學校與家庭中研究正常小孩。


我倒還注意到另一個書中沒提的原因。讀者可以發現,書中所提的科學家十之八九都是女性。而美國女性是在婦權解放運動之後,也就是八十年代,才大舉進入學術界的。她們在兒童研究領域變成絕對的主導力量,也是十幾年的事而已。女性看孩子的眼光當然與男性不同。女性的思考模式比較不會有「正常 / 不正常」或「好小孩 / 壞小孩」的二分法。書中討論到的許多行為,例如說謊、欺負同學,都是要讀者拿掉善惡二分「好就是好、壞就是壞」的舊觀念。並不是要我們以為說謊是好事,欺負同學沒關係。重點是大人必須體認,「壞行為背後可能有好動機」,才有辦法對症下藥。


沒讀過《教養大震撼》,只聽到一些嘖嘖稱奇,其實會錯過書中最寶貴的智慧。這本書指出兒童閱讀的壞處,用意並不是反對兒童閱讀,而是要提醒父母幫小孩挑書,陪小孩讀書時,應該注意什麼。


本書也沒有主張男人不應該做貼心奶爸。事實上,作者之一布朗森之所以會寫這本書,就是因為他自己想做個更好的貼心奶爸。書中不只有指出「貼心奶爸帶出壞小孩」的奇怪現象,也有詳細解釋背後原因,等於是教男人如何把貼心奶爸的角色做到更好。「常讚美小孩會害小孩沒出息」的道理也一樣。用意並不是反對大人讚美小孩,而是要提醒大人在讚美小孩時該注意些什麼,才能把讚美的正面效果發揮到最大。


我想,兒童心理學界這次會大團結,協助兩位作者寫出這本書,跟作者之一是鼎鼎大名的布朗森也很有關係。書中的許多章節,都寫得比偵探小說還要好看。很多本來只有兒童心理學界認識的學者,都因為這本暢銷書的介紹,變成許多家長老師的偶像。但是,這些學者最開心的應該不是「我紅了」,而是苦心孤詣的研究成果從此不再侷限於學術小圈圈,可以藉著本書所引起的風潮之助,引起大眾重視,並改變下一代的教養方式。

*本文摘自《教養大震撼》(雅言出版),書的一開始就是個大哉問:「親子教養已變成顯學二十幾年,為什麼小孩的行為、課業仍無絲毫改善?」本書即在明確指出到底哪裡出錯,以及為什麼錯──像是讚美小孩只會害了小孩(打破自信迷思)、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(打破EQ迷思)、青少年叛逆(小孩和你爭吵,是因為尊重你,而不是不尊重你)……書中一次披露近十年兒童發展領域的無數驚奇發現,兩位執筆著一是家長、一是教育工作者,他們實地走訪學者的實驗室和第一線教育現場,不只分享學者的研究成果,也寫出自己運用這些教養新知與小孩互動的心得,頗值得為人父母者一讀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 James-Liu 的頭像
    James-Liu

    jamesll

    James-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